提供商
研生elisa 銷售網點(上海研生實業有限公司)資料大小
8.5KB資料圖片
下載次數
234次資料類型
WORD 文檔瀏覽次數
398次金免疫技術是一種以膠體金作為標記物的免疫標記技術,膠體金是指金微小粒子(1-100nm)分散在另一種物質中所形成的體系,通常指金微小粒子分散在溶液中所形成的金溶膠,用此金溶膠標記蛋白質(抗原、抗體或 SPA、SPG),膠體金顆粒具有高電子密度的特性,故在金標蛋白的抗原抗體結合處,顯微鏡下可見黑褐色顆粒;當這些標記物在相應的標記處大量聚集時,可在載體膜上呈現肉眼可見紅色或粉紅色斑點,從而用于抗原或抗體物質的定位或定性。
金免疫技術是繼放射標記、酶標記、熒光標記技術應用以來的一種新檢驗技術,于1971年由Faulk和Taylor始創,將膠體金與抗體結合,zui初用于免疫電鏡技術,后來陸續建立了間接免疫金染色法、光鏡水平的免疫進染色、免疫金銀染色等方法。目前,金免疫技術還應用于金免疫測定中,由于金標記常與膜載體配合,形成特定的測定模式,因此典型的如斑點免疫滲濾試驗和斑點免疫層析試驗等,已是目前應用廣泛的簡便、快速檢驗方法。
方法學主要有金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技術和金免疫測定技術,前者包括免疫金(銀)光鏡染色技術和免疫金電鏡染色技術;后者包括斑點金免疫滲濾試驗和斑點金免疫層析試驗等。
近10年來此項技術得到了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應用膠體金為標記物的免疫金染色(IGS)與免疫金銀染色(IGSS)方法在光鏡和電鏡下可以單標記和雙標記或多種標記同時觀察細胞和組織結構,可以定性、定位以至定量研究。
膠體性質膠體金顆粒大小多在1~100nm,微小金顆粒穩定地、均勻地、呈單一分散狀態懸浮在液體中,成為膠體金溶液。膠體金因而具有膠體的多種特性,特別是對電解質的敏感性。電解質能破壞膠體金顆粒的外周永水化層,從而打破膠體的穩定狀態,使分散的單一金顆粒凝聚成大顆粒,而從液體中沉淀下來。某些蛋白質等大分子物質有保護膠體金、加強其穩定性的作用。
呈色性微小顆粒膠體呈紅色,但不同大小的膠體呈色有一定的差別。zui小的膠體金(2~5nm)是橙黃色的,中等大小的膠體金(10~20nm)是酒紅色的,較大顆粒的膠體金(30~80nm)則是紫紅色的。根據這一特點,用肉眼觀察膠體金的顏色可粗略估計金顆粒的大小。近10多年來膠體金標記已經發展為一項重要的免疫標記技術.膠體金免疫分析在藥物檢測、生物醫學等許多領域的研究已經得到發展,并越來越受到相關研究領域的重視.光吸收性膠體金在可見光范圍內有一單一光吸收峰,這個光吸收峰的波長(λmax)在510~550nm范圍內,隨膠體金顆粒大小而變化,大顆粒膠體金的λmax偏向長波長,反之,小顆粒膠體金的λmax則偏于短波長,表1所列為部分膠體金的λmax。
表 四種粒徑膠體金的制備及特性
膠體金粒徑(nm) 1%檸檬酸三鈉加入量(ml)* 膠體金特性
呈色 λmax
16 2.00 橙色 518nm
24.5 1.50 橙紅 522nm
41 1.00 紅色 525nm
71.5 0.70 紫色 535nm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智慧城市網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